近几年来,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主动对接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脱贫攻坚主题,彰显服务“三农”智力优势,促进校地融合和成果转化,着力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全面助推山东省脱贫攻坚工作。
一、聚焦精准施策,做好校地融合和成果转化
学校根据山东省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发挥农业院校人才智力优势,把校地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切入点、突破口。一是依托院士、长江学者等专家教授和研究生导师,成立集科研、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研究院,为地方乡村振兴项目论证、评估分析、规划制定、政策咨询提供服务。二是启动专家服务团工作,鼓励和选派优秀研究生导师到乡村挂职锻炼。学校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李玲教授自2015年开始在五莲县挂职,被誉为“田间地头上的副县长”,她不仅把适合当地的果树新品种、新技术带到了五莲,还带领自己的团队入驻,建立院士工作站,引进适合当地发展的人才。近年来,学校积极引导广大教师主动深入田间地头、车间厂房,在全国192个县、910个村、162个企业建立了1100多个科研示范基地。三是对接农业、产业相关技术需求,对相关成果进行整合、系统化提升。按年度遴选部分主推技术成果,全要素协同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学校束怀瑞院士70年如一日,上山下滩进果园,他所研究的“地膜覆盖穴贮肥水技术”在全国17省市推广470万亩,新增产值7.6亿元;指导山东省百万亩苹果种植节水节肥,单产由129千克提高到1010千克,纯增效益56亿元。张民教授用毕生服务“三农”,让肥料“智能控释”,主持制定的“高效缓释肥料施用技术”被农业部确定为主推技术在全国推广,累计示范推广1.2亿亩,获得经济效益161.5亿元。
二、深入基层一线,推进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
学校深入基层一线,主动对接新旧动能转化,服务乡村振兴。一是突出实践服务导向,建立包括3个国家级示范基地、18个省级教学基地和32个校级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在内的一批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精准对接乡村振兴迫切需求。学校设在枣庄市山亭区的乡村振兴博士工作站,每年利用暑期期间选派20名博士研究生和10名导师深入一线,围绕果树、蔬菜、病虫害和智慧农业四大块开展科技服务。二是与区域产业密切结合,充分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助力产业扶贫优势。学校与山东农大肥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协议,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校内外导师科研项目为依托,建立“振兴菁英班”项目,制定突出专业与应用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个性化培养计划,要求学生在企业开展不少于3个学期的实践实习,充分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助力产业扶贫的独特优势。三是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学校把研究生学生党员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转化成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把党支部建在农业科技服务生产实践最前沿,让农民得实惠,让学生受锻炼。学校植保学院研究生党支部扎根生产一线,带领阳信农民发展金蝉养殖业的事迹被有关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
三、滋养三农情怀,培养接地气的乡村振兴高层次人才
学校瞄准未来农业发展需要,重视培育研究生的“三农”情怀。一是2019年开展“百名研究生乡村振兴服务团”社会实践活动,来自16个学院的141名研究生和28名知名专家教授参与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山东省16个地市区,累计开展依法治国宣讲、专业科技指导、乡村环保科普近30多场,围绕蔬菜、果树种植模式开展调研,重点在土地改良、果树修剪、疏花疏果、施肥方式、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二是主动对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多渠道组织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实践锻炼。2018届毕业生中有29.57%的毕业生选择到农业相关企事业单位就业,有3.78%的毕业生选择投身基层,参与到大学生村官、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中,有1.24%的毕业生积极投身农村创新创业,用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切实增强农业高校服务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