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学术不端:学术圈不应成为“法外之地”

不久前,有媒体爆出一件“奇葩”抄袭事件。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某教授的两名学生的论文高度相似,甚至连错误都一样。

近年来,论文剽窃、数据造假、学历造假、论文抢发等学术不端事件时有发生,给学术风气造成恶劣影响,且很多事件处理、处置过程不透明,也增加了社会各界对科技界的信任危机。

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仅依靠学术圈的自我净化能力是否已无法实现?前不久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学。但这一意见如何才能见效?

回放 “同门”抄袭

这次“抄袭”事件的主角,同为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分别是2005届和2006届硕士毕业生,他们的老师为该校文学院教授。涉嫌抄袭论文的题目分别是《曹魏三祖诗歌特色研究》和《魏氏三祖诗歌特色研究》。据报道,两篇论文不仅题目、摘要、关键词、引言、参考文献等高度相似,正文内容也大量雷同,更夸张的是一些错误也相同。

事情披露后,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一名工作人员表示,2006年学校方面尚未出台完善的学位论文“查重”机制,当时的论文“查重”工作主要由学位评定机构和学校内部期刊负责完成。随后,校方进一步回应称,学校在2007年已经认定抄袭,撤销了抄袭者的硕士学位,并给予导师停止招收研究生两年的处罚。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此次抄袭事件尚未盖棺定论,该校硕士学位论文涉嫌抄袭事件又增一例。涉事论文均为关于二月河及其帝王历史小说方面的研究,两篇硕士学位论文通篇高度相似。

追访 堵不住的“策略性”抄袭

浙江大学图书馆赵美娣专门就此次抄袭事件在科学网上撰文评论。她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校对是否抄袭一般要看重复率,但其实学生的攻略很多,检测软件也只是起到形式上的作用。如果学生将文字的前后互换一下,或换一下语句的说法,这些“策略性”的抄袭现在并没有办法认定。

另一个关键问题则涉及如何设定学生写作毕业论文的目标。我国对学士学位有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要求,而且还特别强调了“创新性”,这种做法与国外一些高校有所不同。同时,类似历史、古文献等文科方面的专业存在引用、借鉴程度偏高的情况,论文标准的界定相对模糊。

赵美娣表示,她对通过论文检测系统遏制学生抄袭一直持怀疑态度。“之所以屡屡发生这些学术不端事件,根本上在于制度与法制环境的缺失。”

点评 不能丢失学术诚信之魂

“学术诚信是推进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点,不能再允许这些学术乱象发生了。”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吉永华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作为学者,他本人曾多次在全国两会及各种会议上呼吁:为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应尽快填补法制方面的空白。

一位不愿具名的全国政协委员则表示,现在披露的许多学术不端事件最后很容易没了下文或者不了了之,这一方面是学术圈内部利益集团相互交易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学术圈法制方面的空白。“司法应该为中国科技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吉永华说。

全国人大常委、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冯长根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术圈发生的很多学术不端事件,很多都是因为功利主义作祟。这些本来可以依靠学术进步及学术圈的自身净化来解决,可惜如今学术圈的自我净化功能已经不再健全。

他认为,要善于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对学术科研进行监督管理,更要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力度,对违纪者要毫不留情地处理,对触犯相关法律的行为要坚决依法追究责任。


2022-08-11 05:03:14
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0074752号
微信客服